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5首届中国优质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于6月10日在河北隆尧举行。会议就中国优质麦优势区域分布与特点、好麦与好面、优质麦与食品安全、食品品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议主要探讨了“好小麦,出好面”的话题,并对北方冬小麦区、北纬37°优质小麦带等细分区域概念进行了研讨。
中国经济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多万亿元,仅饮食业就达到10.98万亿元。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荷认为,未来饮食业市场的整体形势是向好的。
杜荷介绍,饮食业的经济产出中,粮食生产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也体现了中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特色: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对于粮食的生产和需求在世界上都占据前列。据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
根据专家分析,粮食产业是中国饮食业中的重头产业,在未来也仍将是饮食业的重要支柱。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进行再加工的饮食业,在这样背景的保障下,发展前途大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年度约10.89万亿元的食品制造业产值中,以小麦为原料的速食占重要比重。杜荷指出,中国是小麦大国,但优质麦的缺口却很大,需要进口。这说明中国的小麦生产与食品制造业的需求之间主要是结构矛盾。饮食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必须格外的重视原料供应的安全和品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品质。比如乳品企业,经过沉痛教训后,现在也很关注奶源供应链和自有奶源基地建设。速食企业也应主动将经营视角前移到种植领域,前移到小麦品种和优质产区,主动关心和帮助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物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绍了中国小麦种植加工的情况。他认为,优质小麦的产能不足,慢慢的变成了制约中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中国政府格外的重视区域优势产区研究,并下达了“冀南小麦籽粒质量研究”国家课题。
作为课题主持人,魏益民在论坛上就“冀南小麦籽粒质量研究”课题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说明,相较于周边小麦主产区,冀南小麦在稳定性等优质麦指标上有一些比较优势。他还指出,重视食品原料质量,是食品企业的生存之本。因此,优化品种、扩大优质麦的种植培养面积比例是当务之急。
论坛上,专家均认为,小麦的优质化之路,主要靠“优生”和“优育”。所谓优生,即育种,让小麦品种更适合食品加工和现代消费的需要,包括形态、口感等;而优育,即选择更适宜的种植区域,充分的利用优势土壤、气候等条件,生产更多的优质小麦。
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粮食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康逸博士指出,世界上有美洲、澳大利亚、中国三大黄金小麦带;中国也有黄淮、长江中下游、大兴安岭等三大黄金小麦带;冀南、豫北等属于黄淮黄金小麦带的核心区。有经验的人指出,中国小麦产区大致上可以分为南方冬小麦区、北方冬小麦区、北方春小麦区。相比而言,北方冬小麦区兼有生长期长、每年只种一季等优势,因此,具有生产优质麦的区域优势。但北方冬小麦区区域相对狭窄,最重要的包含河北、河南和山东一部分,其中,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广泛分布着黄河反复改道形成的冲积扇,土壤肥沃富饶。
事实上,中国食品加工公司也认识到了优质面对食品加工的重要意义。早在2005年,中国面制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今麦郎就率先启动了“今麦郎优质麦工程”,在地处北方冬小麦区的河北隆尧黑龙港流域等地发展了万余亩“今麦郎农业示范园”,到2014年止,推广优质麦场已达百万亩。今麦郎为此安排了24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指导示范园区的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的小麦生产。优质麦成为了今麦郎的核心竞争力。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说:“面好,主要就靠这百万亩优质麦。”
杜荷指出,优质麦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看起来是农业问题,但其实也是实体工业的问题。通过优质麦优质的原料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及安全。
杜荷表示,以面制品行业为例,促进中国优质麦的生产形成优质链,是提升面制品的专业价值、提高面制品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水平的重要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小麦第一生产大国,也是小麦第一消费大国。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其小麦主要销往中国。根据数量上的统计,中国的小麦生产基本上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的消费,之所以还要大量进口,是因为中国优质麦有市场缺口,这说明中国小麦的种植生产与食品加工之间有结构上的不合理性。
杜荷认为,将中国的优质麦生产与面制品生产联系起来,是推动中国面制品生产行业发展的关键。
此外,专家这样认为,建立优质麦生产加工的过程控制和全程可追溯体系,更有助于保障优质麦“从麦场到卖场”。北京粮食科学研究院院长贾健斌还为优质麦——优质面粉——优质挂面、方便面、面食主食——销售——消费设计了完整的管控路径。贾建斌指出,粮食质量牵扯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的环节,在这些环节当中,土壤本身的污染、水污染、环境的污染,甚至气候的变化,都会使粮食产品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肯定要从源头抓起,每个环节都要治理。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粮食产品溯源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但它起码可以为安全提供证据。
实际上,对于面制品源头的追溯绝不仅仅是对小麦品质的掌控,还要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意识。范现国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应该从农田做起,这是社会需要,食品安全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三农”问题。通过对原料价格的提升,带动农民种好粮的积极性,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帮助农民提升现代化意识,改变落后的种植习惯,引导农民用工业化的思维来播种,形成与食品生产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中国的面制品一旦有了现代化农业的坚实基础,就会有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