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4-03-29 来源:新闻中心

 

  “十二五”时期,食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食品制造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把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慢慢地加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针对食品制造业各行业存在的明显问题,《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食品制造业发展的七大主要任务,即:强化食品安全质量安全、推进产业体系调整、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等。这七个方面是保持我国食品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不可有丝毫放松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和安全水平始终是食品制造业的第一个任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措施。其重点是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和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等。

  “十二五”期间,调整优化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是我国食品制造业发展的主线。调整产业体系的重点是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培育新兴食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等。在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方面,要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在培育新兴食品产业方面,要把握食品消费变化的趋势,加快推进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速食、功能食品等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严格按照《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超过标准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以及低成本比较优势支撑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食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也是食品质量安全重要保障。其重点是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在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方面,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在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方面,要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加工、特色传统食品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装备水平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下大力气提升装备自主化率,提高食品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是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

  在通用装备方面,加大开发力度。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家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在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

  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是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是加大力度在发酵、肉类屠宰加工、酿酒、水产品加工、制糖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规划》特别提出了发展食品工业产业集群的模式,一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集成融合;二是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相互衔接,产业链前后贯通的集成融合。与此同时,为了发挥食品产业的集聚效应,必须加快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两化融合是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手段。其重点是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等。

  食品工业门类较多,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结合食品工业行业分类的实际,《规划》提出了粮食加工业等13个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这13个行业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转化农产品数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行业,主要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酿酒工业等9个行业。二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变化、符合今后食品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趋势要求的行业,主要包括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工业等4个行业。

  针对食品工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不相适应、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规划》对十三个重点行业提出了下一步重点任务。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到2015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理稻谷2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到2015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2440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万吨以上;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万吨左右。

  我国肉类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到2015年,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 15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以上。形成10家100亿以上的大企业集团,肉类行业前200强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达到80%左右。

  我国乳品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乳制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乳制品加工产能。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积极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乳制品产量达到2700万吨,增长15%,其中干乳制品(乳粉、炼乳、奶油、干酪素、乳糖等)产量900万吨,液体乳产量1800万吨。乳制品加工能力闲置率控制在25%以内。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挖掘海洋产品资源,加大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快开发包括冷冻或冷藏分割、冷冻调理、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到2015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5%以上,冷冻调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装食品的比例占水产冷冻加工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20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20家以上。

  我国果蔬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大力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大力发展浓缩果蔬汁(浓缩苹果汁除外)、非浓缩还原(NFC)果蔬汁、复合果蔬汁、果蔬汁产品主剂等果蔬汁品种,积极发展水果以及轻糖型罐头、混合罐头等产品,大力发展果蔬脱水产品和扩大速冻产品的生产规模。到2015年,果蔬汁产量达到300万吨,果蔬罐头产量超过200万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占商品果蔬总量的30%以上,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加工转化率超过15%和5%。

  我国饮料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谷物饮料。到2015年,饮料总产量达到1.6亿吨,年均增长10%左右,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蛋白饮料、其他饮料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4:15:39:13:15:3。

  我国制糖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强糖料生产规模化建设,重点稳定广西、云南、新疆、黑龙江等食糖主产区糖业生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推进大集团战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糖业的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食糖产量达到1600万吨左右。日处理糖料能力121万吨;甘蔗糖和甜菜糖标准煤消耗分别低于5吨/百吨原料和6吨/百吨原料。

  我国方便食品制造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市场细分需求。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推进冷冻米面行业扩大规模,继续提高速冻食品产量,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鼓励营养型冷冻产品等新产品的发展。调整优化方便食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其更多地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到2015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5300亿元,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方便食品加工企业集团。

  我国发酵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减少玉米等粮食原料的消耗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行业专用酶制剂,适度发展发酵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新型酶制剂、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等生产。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和水耗,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到2015年,分别培育5家和10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50亿元的发酵工业企业集团。非粮原料所占比重由5%提高到15%左右,高附加值发酵制品比重提高到70%以上。

  我国酿酒工业的重点任务是依据原料禀赋,能源优势建设酿酒工业基地,优化酿酒产品结构,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增加高附加值啤酒产品比例,啤酒风味向多元化、多品种等个性化方向发展;注重葡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促进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根据水果特性,生产半甜、甜型等不同类型的果酒产品;扩大黄酒行业干型、半干型产品产量,适度发展甜型、半甜型产品,研发适宜北方地区的创新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300亿元左右,酒类产品产量年均增速控制在5%以内,非粮原料(葡萄及其他水果)酒类产品比重提高1倍以上。

  我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产业整合,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鼓励和支持天然色素、植物提取物、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功能性食品配料等行业的发展。重点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酶制剂、生物发酵制品等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提取物产品质量,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化学合成产品的纯度。到2015年,食品添加剂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1100万吨,形成10个具有知名品牌、产值达20-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的重点任务是提高食品与保健食品及其原材料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功能的保健食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等状况。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超过50%。

  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保障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提出了8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针对不同行业发展状况,制定准入条件,规范投资行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合理布局。二是发挥政府对食品制造业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支持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支持食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建设,支持企业生产条件改善和质量检测手段提升,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四是针对食品工业能耗物耗特点,引导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五是规范和加强食品重点行业的外资准入管理,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国内食品产业安全。六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工厂等食品产业,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七是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风险关口前移,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八是倡导适度加工,引导合理饮食,促进食品科学健康消费。

  《规划》的制定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把为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坚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位;把稳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力推动食品工业调结构促转型;把促和谐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注重产业协调和机制形成,主要有以下亮点: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并作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具体行动纲领,始终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进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比较艰巨。为此,《规划》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食品产业是一个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领域的产业,产业链条较长,需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效衔接。《规划》要求推动食品全产业链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融合。

  规划突出强调了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从8个方面、17项指标较好地体现了今后5年食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和要求。其中,把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指标都作为约束性指标给予明确,对粮食加工等13个重点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布局和目标,规划中都有所体现。

  《规划》首次对食品行业自身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条件能力建设、技术改进、标准完善、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和建立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同时,首次在食品规划中将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作为行业发展的一项工作任务,提出要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为便于《规划》组织实施,支持和保障规划任务的落实,除了明确规划指标外,还专门设置了5个任务专栏,并提出了8条政策措施。为保证《规划》取得实效,规划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规划任务与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确保规划顺利实施,食品工业重点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的组织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保障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制造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