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能否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的美誉度。目前,我市大多数农产品虽然在市域范围内享有较高名气,具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但仍普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尴尬局面。如何让“名品”成为“名牌”,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记者做了调查采访。
近几年,我市多数农产品加工公司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申报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也逐年提高。2012年,我市新增的6件中国驰名商标中,涉农的就有4个,分别为“谷神”“发达”“鑫秋”“国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市已经注册的商标中,仍都会存在使用率较低、市场知名度不高的问题。不少企业忽视产品分级、系列开发等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一些品牌宣传推介,也存在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比如在省级以上媒体,关于我市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就比较少见,仅有“德州扒鸡”、“国蕴”古贝春、“中澳”肉鸭等少数几个品牌知名度较大。
“目前,我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中,涉农商标多是深加工的农产品,初级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还比较少。 ”市工商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大量以原生态出售的蔬菜、瓜果等多数没有注册商标,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农民没意识到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效应。 ”
我市为什么缺乏像“蒙牛”“康师傅”这样的名牌?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企业实力不足。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市粮、棉、菜、畜、禽等农产品资源丰富,每年产量相当可观。比如,2012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162.8亿斤,全市蔬菜总产850万吨,食用菌总产30万吨。目前,大多数的农副产品仍以原料方式对外输出。尽管有些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流向市场,但这些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公司能够带来的效益比较低。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缺少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企业的品牌效应也很难形成。
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 “馨秋”牌有机草莓,卖到北京多家超市,但由于总量不高,加上生产的季节性强,要保持市场长期均衡供应很难,因此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企业更多关注规模的扩大,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影响对品牌的塑造。 ”市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王长江说。受资金规模限制,农产品加工公司用于扩大规模的资金越多,用于打造品牌的资金就越少。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创品牌的根本。 ”王长江说,我市要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产品质量。
我市一些企业也在这方面做了探索。德州扒鸡集团从养殖环节提高标准,建设了多处生态养殖场,专门为中高档产品提供原料,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德州扒鸡”来之不易的信誉。中澳集团则采取“公司+标准化农场+农户”的订单养殖模式,通过实行“三赊销”和“五统一”的办法,从源头上杜绝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的发生。
目前,我市已获得“三品”认证的蔬菜品种达到260多个。拥有了“德州西瓜”“庆云香菜”等传统特色品牌,“陵县”西葫、“杲牌”黄瓜等地方主打品牌。
王长江还建议,农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要逐步解放思想,不满足于现状,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树立更强的品牌意识,使产品品牌与企业同步成长。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德州新闻网 胥爱珍 王德鹏 杨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