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分析消费新模式激发新增长点

发布时间:2023-11-27 来源:安全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水平提升,近些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12年以来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趋势十分显著,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计7.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19年增长8.6%,增速逐步回暖,达2014-2020年的新高。

  从细分行业看,2000年来随着农林牧渔产业整体的增长,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四个子行业产值同样在逐年增长。但是从结构上看,农业和牧业在农林牧渔产业中占据绝对的大头,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林牧渔业中农业总产值共计7.2万亿元,占比为55%,牧业总产值为4.0万亿元,占比为31%,渔业和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3万亿元和0.6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0%和4%。

  政策利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流通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产品流通复工复产,保障农产品供应。我们预计2021年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玉米等粮食价格将处于向上通道,利好农产品加工行业。

  就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动情况而言,整体变动幅度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玉米、小麦和大豆相较于2019年变动幅度整体较小。就长期而言,大豆产量得益于单产的不断的提高而增加;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玉米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长期供需向偏紧转变,2017/2018年度首次出现产不足需的现象;得益于小麦育种技术和种植手段的进步我国小麦产业整体产量变动幅度较小。

  就肉类产量变动情况而言,基本保持不变。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同比下降0.1%。其中,禽肉产量2361万吨,同比增长5.5%;羊肉产量492万吨,同比增长1.0%; 猪肉产量4113万吨,同比下降3.3%,降幅较前三季度有所收窄,随着生猪存栏量及屠宰量持续回升,猪肉供应正逐步恢复;牛肉产量672万吨,同比增长0.8%。

  就农产品加工产业营业收入而言,受整体经济降速影响,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行业营收会降低。根据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营收年年在下降,到2020年仅为14.46万亿元,下降幅度有所收缩,预计市场有望逐步回暖。

  就累计增速变动情况而言,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相比,降幅分别收窄10.3、3.2、0.9个百分点,生产经营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分阶段看,2020年一季度,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0%,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疫情防控措施和政策逐步落实,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加快,营业收入降幅逐步缩小。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就农产品加工营收结构而言,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98172.5亿元,同比增长1.1%,占比约为农产品加工总营收的67.9%左右。非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营收为46428.1亿元,占比32.1%,整体看来,“压舱石”作用显著。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十四五”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规划指出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通过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增值。2020年,农产品初加工快速推进,新增1.4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初加工能力700万吨。综合利用持续不断的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形成企业内循环、园区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等多种模式。加工业功能宽度拓展,中央厨房、加工体验、主食工场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疫情将成为零售行业进化和变革的“催化剂”,加快新零售模式崛起,为消费零售带来新机遇。为减少人员不必要的接触,同时压缩供应和物流成本,线下传统商超、门店转向线上销售、送货上门,初步建立了线上会员体系,尝试用起了直播、社群营销、社区团购、短视频等各种营销工具。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大促等实现了产品销量几何级增长。“直播助农”是各地方政府在疫情下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一种新尝试。此外,无人零售进程再提速。零售商启用食品无人配送和无人超市,提高了大众对无人零售的接受度。生鲜电商迎来爆发期。在疫情影响下,生鲜电商成为城市人群买菜的首选,也成为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关键渠道。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