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六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燎原”之势 四大模式高端拓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发布时间:2023-11-24 来源:安全生产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生态并重构产业链的现代生态农业,即国际上通称的“第六产业”,概念发轫于日本,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兴起,成为一种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模式。我国第六产业发展经多年培育,已悄然初具规模,且发展势头强劲。专业的人建议,我国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已站在世界生态文明的战略制高点上,下一步应海纳百川吸收包括六次产业理论在内的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新技术、新理论、新制度,发挥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纵深优势,举一反三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引领我国第六产业发展实现后来居上,夯实我国乡村振兴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根基。

  “第六产业”,1996年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今村奈良臣率先提出,即通过搞多种经营,逐步使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获取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服务所获得的部分增值价值。2008年12月,日本首次在政策大纲中提及“第六产业”,推动了日本第六产业快速地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生活品质、调整了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第六产业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兴起,成为一种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来武介绍,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即国际上通称的“第六产业”。“第六产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的全部过程,还包括第二产业的农产品食品加工、肥料生产的全部过程以及第三产业的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过程,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农业的附加价值。“1 + 2 + 3”等于 6,“1 × 2 × 3”也等于 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在“第六产业”中侧重的是相乘,它代表着积累的过程,体现了三大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强调了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第六产业”的本质是产业间的融合,只有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才能使农业获得倍增的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引下,我国格外的重视涉农产业融合发展,有机农业、现代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生态农庄、乡村文旅发展等在各地茁壮成长,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日臻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产业链渐现雏形,并且呈现“星星之火”化成“燎原”之势。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着眼于将美丽生态转化成经济优势,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平稳的水源、美丽的景观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集中资源打造“八线十景”示范型村落景区,并推出“天目村落”品牌,让散落的临安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串户成带、连片成景”。此外,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把农产品包装成旅游商品和文创伴手礼,受到市场欢迎。目前,临安主题各异的村落景区,成为当地乡村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原先囿于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渐渐空巢的农村成为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乡村运营的大舞台,成功地为山区生态经济和社区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太仓现代农业园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中东部,距上海虹桥机场仅50公里。农业园占地8000余亩,包括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展示馆、鹭园生态湿地馆、恩钿月季公园等多个园区。以农业园区为依托,这里附近配套了平价便民超市、艳阳度假酒店、幸福医疗康养中心等设施,以就近取材,产地直销的方式,打通了农村与城市的新循环,形成了绿色农业产销新生态系统,推动了生态农业产销两旺,实现了农业与食品加工、文旅、医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闭环。

  在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过去10多年里发生了“蝶变”,一个“后进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国际村”。利用地处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地理优势,加上美丽乡村的有效治理,这个昔日的“后进村”吸引了包括十多位外籍友人在内的投资者发展民宿旅游业,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村”、网红打卡地。

  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不仅只分布在超级大型城市的周边,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因自然条件恶劣,成为西部贫穷的地方之一。然而,甘肃远达集团带领当地百姓种植的超过10万亩的藜麦改变了当地的面貌。藜麦产业不仅使得天祝县脱贫摘帽,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全国各地的驴友去天祝看藜麦,到天祝吃藜麦正慢慢的变成为一种时尚。

  西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鸽酒庄有30000亩葡萄园,建设有葡萄酒酿造区、橡木桶酒窖、灌装区、瓶装陈酿酒窖、专业品鉴区、游客接待中心、庄园酒店和有机特色餐厅,年设计产能1000万瓶。西鸽酒庄建筑结构外圆内方,蕴涵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谦和智慧,又彰显着成为国际顶级酒庄的勃勃雄心。宁夏贺兰山葡萄酒产业园区利用国家批准的“宁夏国家葡萄与葡萄酒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家级平台,以贺兰山东麓葡萄连片种植区和葡萄酒精品旅游线路为实施路径,串接沿线旅游景点、酒庄、精品民宿,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葡萄种植+酿酒生产+文化旅游+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态趋势,使贺兰山东麓产业高质量发展焕然一新。

  “生态农业+食品加工+观光旅游+……”正在成为各地农业主体经营者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在新疆伊犁昭苏举办2021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推介活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司副司长刁新育表示,今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休闲农业作为重要抓手,在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方面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农业农村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营收超过1.2万亿元;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超过1500万人。

  目前我国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各地基于本地特色资源禀赋的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规律,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与六次产业融合形成强劲的后发赶超之势。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全国多地调研,发现我国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多元业态融合的第六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四大类型。

  ——特色农产品加工型。该类型基于单一或数个本地特色农产品,形成大面积的连片种植区域,打造了农业科学技术、观光旅游以及加工交易的综合服务园区。特色产品型园区是一般以农业特色小镇、特色产品之乡等形态而知名,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典范,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

  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的金恪集团浙江柏灵香榧基地是特色产品型园区的典范,基地共有4000余亩香榧林。香榧树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有“千年果”“长寿树”之称,又称为“中国榧”,树上会挂“三世果”,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三代同树“享天伦”,寓意美好。香榧全身是宝、营养丰富、堪比人参。金恪集团董事长兼CEO王建峰说,要跳出农业做农业,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更多收益。基地开始向香榧果深加工以及文旅康养延伸价值链。公司与中国香榧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联合成立“香榧深加工研发技术中心”,并申请商标品牌“榧常好食”和“千紫禾”,并陆续研发出香榧食用油、香榧乳饮料、防弹咖榧固体饮料、香榧黑糖松饼、香榧面膜、香榧精油、香榧熏香等系列新产品。另外,金恪集团在“江浙沪”等地区拥有40余万活跃客群不断为香榧基地导入客流。

  ——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型。该类型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学技术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江苏太仓现代农业园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8000亩核心区目前已建成集聚了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展示馆、鹭园生态湿地馆、恩钿月季公园、亲子园、百竹园、四季花海、樱花园、梅花园等景点,周边配套建有艳阳度假酒店、玫瑰庄园、云溪民宿等园林式度假酒店,还有草莓、蓝莓、樱桃、枇杷、翠冠梨等瓜果采摘基地。园区负责的人介绍,游客在现代农业展示馆里能够正常的看到用先进农业技术培养出来的奇瓜异果,彩色辣椒、巨型南瓜等,孩子可以在观赏中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到航天培育、无土栽培等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乡村生态文旅发展型。该类型往往地处地理较为偏僻而生态良好之地,这里顺应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纵向抓链条延伸,横向抓业态拓展,发展农事体验、亲子研学、康体养生、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的发展新格局,树立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湖南湘西是精准扶贫的发祥地。近几年来,湘西十八洞村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邻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同时,该村挖掘了当地莲台山林场、黄马岩、乌龙一线天、擎天柱、十八溶洞等旅游资源,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当年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蜕变成“山美村富”的小康村。2013年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2019年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人均纯收入达到14468元。

  ——都市田园城乡统筹发展型。该类型往往地处中心城市远郊,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休闲农庄、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等多种模式,满足城市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享受休闲慢生活的身心需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使这里的都市与田园融为一体,风景较自然农村更美,生活较城市更惬意。

  南京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是都市田园型生态农业园区的典型。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取得了中国最佳生态休闲胜地、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等荣誉。该度假区全长48公里,盘旋于六个行政村之间,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城市远郊农业综合旅游观光景区。高淳通过城乡统筹致力于发展都市田园,被国际慢城联盟组织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

  据介绍,狭义的第六产业是以日本专家最先定义的现代生态农业,而广义的第六产业则是由中国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提出,是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即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融合的同时,再加上第四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与第五产业智慧文创产业的融合,形成的具有分享经济形态的全新生态的新产业。和日本相比,中国第四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领域大规模应用和全新的六次产业理论,构成了一个更深刻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初步实现了实践到理论的创新与超跃。张来武认为,我国不应拘泥于日本第六产业的做法,而要充分的发挥我国在数字化的经济、平台商业模式以及丰富的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平台驱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张孝德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就已提出生态文明理论,但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球范围举起生态文明大旗,中国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国站在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生态文明的战略制高点上。正因如此,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呈现了强劲的赶超势头和旺盛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进一步海纳百川吸收包括六次产业理论在内的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新技术、新理论,同时基于东方智慧天人合一的新自然观,利他共生的新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哲学,全面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对未来世界做出中国贡献。

  专家建议,第六产业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底层产业基础,为高质量推动我们国家乡村振兴,仍需要多措并举,实现高端化拓展,精细化协作,数字化提升,品牌化经营,以此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全面提升,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产业根基。

  以第六产业为总抓手,有利于从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疗养休闲等多重维度,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加快促进农业新兴起的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更有助于在市场中形成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的效果。比如,在之前的农业振兴中,农业新型人才往往脱胎于乡村本土,而局限于单向的生产型、技能型、销售型人才,而在第六产业理论框架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将更具有市场的号召力,有助于各地方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创业新模式,推动农业成为能致富的朝阳产业。同时也便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以及资本回流到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交流。

  将传统农村一二三产业与第四产业互联网电商、第五产业文创智慧产业融合之后的新产业定义为第六产业,并以第六产业这一概念来统领乡村振兴中的农旅融合、农商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更有产业的张力,更加有助于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效应。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的实践表明,以六次产业理论为基础,能够更顺畅地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形成政府、产业、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大格局。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多种产业融合,需要农产品原产地、加工方以及销售方、使用方的相互配合,需要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加工厂商、运输商、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农民能够参与第二次利润分配。同时通过将科技力量以及文化内涵加入农产品,能大大的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户的收入。

  生态农业的协作往往需要超越地区的限制,因此区域间的协作显得很重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进行区域间的沟通协作,全方面实施精细化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高启杰教授认为,开展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推动产业协同发力、同步升值。首先,解决“种什么”和“养什么”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种养结构,丰富种养品种,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严格规范生产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其次,解决“加工什么”的问题。要促进农产品深精加工,开展分级包装、分级定价,进行标准化储存、延长储存时间、降低储存损失,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最后,解决“卖什么”的问题。农村产业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销售安全优质农产品。

  高启杰教授认为,新兴科技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的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实践中要逐步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需求导向型的农技推广,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坚持为不同部门及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用性很强、匹配度高的农技服务,加速技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传播与扩散,提高农业技术采用率,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为高效的现实生产力。

  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园区都有数字农场、数字农庄的概念,然而多数园区的数字化概念还停留在信息化的层面,系统版本较为单一。因此还需加强数字农业研发技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的应用,提升农业研发技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生物材料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水平,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全方面提升价值链。在生态农业中应用网络技术、物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立信息化农业数据智能管控系统、信息化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控制管理系统等,结合RFID 技术和 GPS 技术定位、跟踪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与检测,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建立农产品档案,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远程可视化,实现农产品生产溯源,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生态农业智能化决策。

  北京联合大学建设有智慧旅游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该校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严旭阳表示,应以产业互联网思维推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数字化进程,全面导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将生态农业+二产+文旅+其它产业的各流程、各环节上网上云上链,实现综合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数字化。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的开发及其品牌建设,限制了农业与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

  各地借助乡村振兴,打造特色小镇的积极性较高,投资较大,然而具体落实时,缺少深入理解本地资源禀赋的规划,而是寻找现在已经知名的“样板”园区学习复制,“样板化”流于“同质化”、“铺摊子”易变“烂摊子”的风险不可不警惕,迫切地需要因地制宜地在农产品品质、农产品深加工、加强配套服务方面,树立地方特色品牌。

  金恪集团董事长王建峰说,公司在江苏太仓、上海崇明岛、浙江杭州、安徽黄山、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连锁生态度假设施,每家度假园区都根植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全国连锁但是并非千店一面,而是通过高品质个性化服务,把握中老年客群时间灵活特性,主推“非周末度假”,大幅度的降低了经营成本以及旅游者的经济负担。

  在围绕特色,展开特色经营的基础上,要格外的重视生态农业的整体品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里的配套餐饮住宿并没有由品牌运营方直营,而是由当地的农家乐承担。在丰富餐饮住宿业态的同时,散、乱、小的农家乐也给园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农家乐存在定价高、食品安全质量不稳定、装潢的风格混乱等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和园区运营方投资巨资打造的旅游景区没形成良好口碑以及回头客效应。对此,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表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要从始至终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在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行业快速的提升的大背景下,现代生态农业品牌建设迎来重大机遇。(钟沈军、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