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问题观察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米乐体育app客户端官网

 

  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畜牧业是生产动物产品的一个重要产业,它和种植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中国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0%。其中可利用草原3.2亿公顷。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十一五”的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地位,探讨了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在某些部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例如:蛋鸡业、肉鸡业、奶牛业、肉牛业、养猪业等。随着相对独立的畜牧业产业的出现,又开始分化出一个强大的工业部门,畜牧业及生产服务的各种畜牧业投入工业,包括:机器、设备、兽药、配合饲料等的生产,以及各种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业、奶品加工业等。因此,广义的畜牧业还常常包括为其服务的农工联合企业,如各种畜禽公司、牧工商联合公司、配合饲料公司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业都很发达,除日本外,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美国为60%,英国70%,北欧一些国家80%-90%。

  畜牧业成绩辉煌,是最大的能源、资源节约者,之所以如此,要归功于畜牧业的四项战略改革,它产生了巨大活力,使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我国畜牧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三是增加畜牧业投入。四是调整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五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畜牧生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包括:因地制宜地调整畜牧业结构,开辟饲料来源,改良畜种,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单位家畜的生产力;同时增殖家畜数量。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中国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0%。其中可利用草原3.2亿公顷。北方牧区有草原2.9亿公顷,其他分布在南方草山草坡和沿海滩涂。生长着3000多种牧草,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草场类型,草地可利用率达68.40%,在广大农区每年可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和饲草饲料资源达7000多亿公斤。依据畜牧业区划的分区原则与指标,在充分考虑饲料资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要以及民族习惯与生产特点等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中国畜牧业划分为七个畜牧业地域类型区,即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东海区。据FAO信息,1998年全世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21554万吨、5300万吨和5479万吨;中国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5514万吨、2220万吨和1106万吨,分别比1997年增长3.59%、2.78%和4.44%;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畜牧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25.6%、41.9%和20.2%,并分别居全球的第一、第一和第十四位。世界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36.3公斤、8.9公斤和9.2公斤;中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44公斤、17.7公斤和8.8公斤。、牛、羊、禽肉产量分别为3693万吨、219万吨,分别占肉类总产的67%、7.8%、4%和20.1%;、牛、羊、禽肉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4%、7.6%、20%和18.5%。2003年我国肉、蛋总产量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40.5%、17.5%; 2006年我国肉总产量达到8100万吨,翻了9.5番。肉、蛋产量都居世界之首,虽然我国肉类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目前畜牧产品科技含量仍然很低,年产肉单产均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只有美国的69%)。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应当有自己的正确定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加速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雏形,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10年,肉类、蛋类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8600万吨、3000万吨和4200万吨,年均分别递增约2%、1%和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饲料产量13100万吨,产值3400亿元。,“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畜牧法律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稳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畜牧业面临的战略任务:一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畜产品卫生安全水平;三是提高畜牧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在中国,畜牧业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畜牧业是整个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标志是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生态牧业园区的建立提供了客观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畜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畜牧业是人们“生活富裕”的重要反映,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攻的产业。当前,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①提供肉、奶、蛋类等动物性食品。②为工业提供羊毛、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③通过畜产品出口取得外汇。④促进畜牧业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⑤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有机肥料。⑥增加农民收入。⑦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畜力。⑧促进广大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畜牧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农业建设十分成功,特别是畜牧业,经多次革命性改革,成就非凡。改革开放初期肉总产量只有856万吨,2006年我国肉总产量达到8100万吨,翻了9.5番,肉、蛋产量都居世界之首。而同一时期,粮食产量只增加了54%。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的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功能。推进草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畜牧业是生产动物产品的一个重要产业,它和种植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13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畜牧业是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的重要产业,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畜牧业。肉蛋奶等畜产品是菜篮子的主要产品,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畜牧业的发展从餐桌上就可窥见一斑,饭量小了,肉、蛋、奶等食品大大丰富了,这是人们的切身感受,肉蛋已成为寻常百姓家菜篮子中的日常菜,以前消费不起的牛羊肉和牛奶也越来越多地走上农民家中的餐桌。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肉类产品保持着年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12%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2000年人均消费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奶类5.5公斤,水产品11.7公斤,到2010年,我国人均消费肉类32公斤,蛋类18公斤,奶类32公斤,水产品22公斤。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见表1)。

  畜牧业不仅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坚实基础,因此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益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畜牧业,尤其是肉类生产,这标志着我国畜牧水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畜牧业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特别是能促进粮食转化,解决粮食出路。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转换升值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首先,农产品加工时留下了大量的副产品,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提高了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的利用率,使农民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畜牧业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230元来自畜牧业,畜牧业促进种植业发展,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收入明显高于大农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以来,宁夏在粮食价格连续走低,农民种植业收人下滑的情况下,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畜牧业收人对农民收人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2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17.4元,比1999年增加126.7元,增长7.1%,年均递增2.3%。其中畜牧业纯收人254.9元,比1999年增加67.1元,增长35.7%,年均递增10.7%,年均递增率高于农民人均纯收人8.4个百分点,对农民纯收人的贡献率为53%,高于种植业和其他行业(见表2)。

  我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食品、制革、毛纺、畜牧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2005年与我国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了800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把畜牧业建设成为一个大产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转换升值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我国玉米的比重超过小麦成为第二大粮食作物,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国2004年畜牧业生产总值1.23万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1/3,加上所带动的饲料、畜产品加工、兽药等相关产业的产值,整个产业链的产值约15000亿元。

  我国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畜牧业率先进入国际化,直接参与全球竞争,遭遇到农产品低关税进入和出口的绿色壁垒双重挑战。

  大量的农产品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将对我国畜牧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农民的利益,往往利用强大的财力,给予农产品高额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美国每100美元的农产品产值中有20-30美元是政府补贴,欧盟达到40-50美元,日本达到50-60美元,还有少数欧洲国家如瑞士高达80-90美元。发达国家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3500多亿美元。这些巨额补贴造成农产品大量过剩,国际价格远低于生产成本,再加上发达国家还为其农产品设置了较高的关税和技术贸易壁垒,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根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竞争,使不发达国家的农业受到了沉重打击。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但不是畜牧业生产强国。2003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明显超过世界平均和发达国家水平,但奶类和牛羊肉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和发达国家水平(见表3)。总体上,猪肉和禽蛋比重仍然偏大,牛羊肉和牛奶比重偏小,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已达13亿多,虽然人口的上涨的速度已得到很大控制,但由于基数庞大,每年仍有1500多万人出生,净增人口1000多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9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4倍。这么多的人口,对食物,包括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品质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对我国畜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猪圈空着、牛舍拆了、羊棚闲着、村头难觅鸡鸭的影子这是在太和县关集镇中高村看到的景象,这种景象在皖北农村是很是寻常。“如今随便打打工,都比养畜挣钱稳当,再说养畜易得病,还可能传染人,所以大家都不养了。”一位村民告诉笔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正发生急剧变化,尤其是千家万户的传统畜牧养殖业,当前正在因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转移而受到严重挑战和冲击,据对拥有1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5万)的全国农业大县的安徽省太和县的典型调查表明,作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又是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的农村养殖业,目前在养殖规模、产品产量、生产价格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呈现滑坡势头,农村养殖业发展陷入困境。产品市场行情波动起伏较大。以近年的生猪生产为例,肥猪收购价格先高后低,2005年已跌至近3年来的最低点,在生猪价格忽高忽低的情况下,许多养猪户无所适从。

  畜牧业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畜牧业不如种植业那样直接与土地、水等自然字源形成生产体系,但是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的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所以自然资源是畜牧业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农业自然资源日益紧缺,且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落后,浪费严重,破坏更是严重,竭泽而渔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收入收益急剧降低。据计算分析,目前农户每出栏一头育肥猪仅盈利130~150元、出栏一头育肥牛盈利500~700元、出栏一只成年羊仅盈利15~180元,农民出售畜产品的现金收入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本季度赶不上上季度,据对110户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180.82元,较上年下降14.99%,今年一季度72.13元,同比也下降了27.75%%,在牧业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民的牧业生产投资也同时出现下降势头,2005年农民人均牧业生产费用支出216.81元,比上年下降幅度达21%%。劳动力少、风险大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在近两年全家劳动力都争相外出的情况下,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无心甚至无力去饲养猪、牛、羊等大牲畜,他们认为养畜易死亡、易失盗、不赚钱、费功夫,而近年来搞养殖失败的农户看到外出打工挣钱快,也转而去搞其他行业了。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我国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能靠拼资源、拼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但是在科技研究和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力,“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还缺乏结合.我国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国外现代新科技结合不够。此外还存在着基础研究不足,已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成果在畜牧业生产中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劳动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新技术难以顺利推广,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疫病防控压力大。目前除受高致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威胁外,常规疫病频发,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前几年在阜阳市时有发生,现在8个县市区均有发病病例,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且很难根除,畜禽疫病困扰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是畜牧业的生产、贸易、消费大国,一是生产大国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中国畜牧业生产总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3.6%。二是消费大国超过13亿人口是畜牧产品消费的主体。城乡居民对肉禽蛋奶等的消费量逐渐提高,中国名副其实地成为肉禽蛋奶等畜牧产品的消费大国。三是贸易大国畜牧产品的进出口量较大。2005年农产品出口克服了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出口271.8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2005年的苏丹红、猪链球菌、口蹄疫、全球禽流感等对畜牧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目前我国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尚未健全,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分散,客观上加大了我国畜产品的安全的监管难度,使用违禁药品超标、兽药残留超标、私屠滥宰和病害肉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全国已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多起,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广东东莞黄江镇一男子欧某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而中毒身亡。据悉,2006年3月22日,广东省农业厅派员下到惠州博罗县督办指导该事件的处理。22日,事发猪场惠州博罗县九潭镇“刘赣猪场”人员目前被当地政府部门限制出入。在对该猪场存栏的数十头猪进行尿样检测时,瘦肉精仍呈阳性。查明问题猪肉是玉堂围档主唐志光从惠州博罗县九潭镇一个叫“刘赣”生猪养殖场购买的,并于2月28日到黄江食品公司后屠宰加工出售。与毒死欧某的生猪同批到达的共有45头左右,其余猪肉的不知去向。

  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改变当前草原畜牧业面临的人口增长压力、生态环境恶化、草原建设利用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应用水平低和落后的粗放经营模式等现状,尽快实现从传统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任重而道远的紧迫任务。如何使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提出以下建议:

  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教兴牧”,致力于发展“一优两高”畜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要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问题。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农村,深入养殖农户和加工企业,尽心尽力排忧解难。要建立严格的畜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养殖业综合水平。政策法规措施是实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村畜牧养殖业的保证,没有严格的政策法规措施,就不能对实行有效的保护,营造环境促发展。没有具体的管护措施,政策法规只能是一纸空文。国家通过实施宏观调控,促使畜产品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既解决了农民增收这个三农的核心问题,使消费者吃上了放心健康的食品,还使中国的畜牧业走上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可谓一举多得。

  在收购价格上和饲料供应上给予适当的保护和补贴。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家畜家禽,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和作坊式生产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对农民深恶痛绝的偷盗畜禽行为要严厉打击。狠抓规模养殖大户的扶持工作,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拓展业务,从技术、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并经常在报纸电视上宣传他们,扩大其影响,以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规模养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对畜牧业发展进行宣传,更要在养殖区内建立宣传牌、横幅等,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法制宣传等增强群众扩大养殖和增加收入的意识。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激励性发展贷款贴息、奖励基金、防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于2005年12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将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畜牧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畜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畜牧法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对于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1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草案)》,提出采取9项措施扶持家畜业发展,2006年4月29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力争不出现重大动物疫情。

  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疫、检验、防疫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大监管力度。肉食加工企业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防疫、检疫、检验的工作力度,实行国际通用的HACCP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法。确保企业生产出无病疫、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肉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水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是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众健康,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重点抓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做到出栏必检、有宰必检,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布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力争不出现大的疫情。

  三是建立疫情监测网络体系,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致使在畜禽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影响了畜禽产品质量。在畜牧局防治站建立疫情测报站,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四是应国际自然畜牧业浪潮,生产绿色畜产品,减少药物残留。禁止抗生素等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使用。近年来欧洲中医热的兴起,自然植物提取物的添加被广泛认可,我国应加强用于畜禽生产的中草药研发,开拓中草兽药的广阔市场。

  五是要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技术,要切实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畜禽良种繁育的思想认识,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努力提高劳动力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高质量的教育普及科学技术,为建立现代化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措施的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一是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场”的畜禽良种繁育结构,实行“良种工程”,加速畜禽良种化进程。大力推广普及科学畜禽良种繁育知识,使其趋利避害。

  二是建立“县(市区)繁育体系畜禽良种冷配中心-乡镇冷配中心站-人工授精点”的畜禽品种改良网络,在引进优良畜禽种质的同时,重视对已有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充分发挥国内优良种质的优势。

  三是建立“县(市区)胚胎移植示范基地-胚胎移植场(点)”的胚胎移植网络。同时把养殖小区(园区)作为推广新技术的平台,做到统一供种畜禽、统一改良品种、统一购置冻精、统一规范技术,加快牛羊胚胎移植生物技术的运用。

  四是建立“县(市区)畜禽繁育改良站-乡镇中心站”的畜禽良种技术推广体系。积极落实科技兴牧战略,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先导,重视对畜牧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围绕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良种肉羊、高产奶牛、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的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

  五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以“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为主攻方向,建立起多学科参加的研究实验开发产业化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从全国范围来讲,根据畜产品供需的状况,近期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和“两突出”,即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和肉鸡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优质细羊毛生产。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或大中城市郊区,都应按照当地养殖业资源(包括气候、生态、饲料、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养殖项目,实施区域产业群体开发,以有利于养殖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为畜牧业做大做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畜禽优质品培育,优化品种结构,搞好畜禽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加工,屠宰技术的研究开发,发展集约化生产,扩大畜禽产品出口,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调整优化品种及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市场销路好、群众喜欢的瘦肉型猪、改良牛羊等。着力建设加工龙头企业。这是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突出抓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要推进精深加工。重点抓好生猪、牛羊、乳制品、禽产品、皮革、饲料等加工业的发展,加大技改力度,更新加工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实现畜禽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提高畜禽产品加工档次和附加值。要壮大企业规模。立足现有基础,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把企业做大。要完善经营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要引导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双赢机制,确保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加快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规划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因此,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为指导,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要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建设加工龙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还要抓外向型企业,实行外向拉动战略,大力引进和扶持和培育竞争力强和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强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依法制牧,为畜牧业走农牧结合之路,建成一个大产业提供法律保证。

  信息服务是畜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市场行情及销售价格,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途径沟通解决。由政府主导并组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组织专业机构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以信息化的形式提供给农户,包括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质量信息与数量信息,价格信息与销量信息等,围绕畜牧业某个细分产业,将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只要进入这一平台,农民就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农民通过这些信息来选择来决策,决定自己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样养,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卖给谁,用什么样的价格销售。除继续稳定和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外,在主产区建立一批活畜(包括种畜、仔畜)、水产养殖种苗的交易市场;在产销集中区分别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养殖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鼓励长途贩运等其它多种流通形式,以搞活养殖产品的流通。在改善批发市场基础实施的同时,要重视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的人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继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划,规范行业行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