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奇葩”专业、以及或实体、或虚体学院的新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其实,这些年来,与此相关的新闻不绝于耳。在这些看似热闹的名称背后,可以让我们关注的,是他们背后的专业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理念以及产业发展。
“专业”这一概念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组课程,这是“专业”概念区别于“学科”概念的关键。“专业”作为一组课程如何划分呢?“专业”划分有3种划分逻辑。第一是按照学科划分,第二是按照社会职业来划分,第三是学生按照自我兴趣、问题对课程进行组织而形成的“个人专业”,这里,课程组织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2023年3月底,地处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刚刚提出了“个人专业”培养管理办法——《“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实施方案》。
按照学科划分的专业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单一学科专业,如物理学、英语等;我们逐渐熟悉起来的专业是跨学科专业,典型案例是北京大学2008年成立的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简称:PPE)专业;我们还不太熟悉的是第三种,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
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申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马业科学本科专业,英文为Equine Science,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农科”专业。为了使专业建设有高起点,该校还聘请了新西兰教师Dr. Kathrine Davis担任专业负责人。马业科学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聚焦于马产业,课程关注马的繁育(基因编辑、胚胎移植)、营养、管理、治疗、马场、马术俱乐部等,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从事马属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及马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动物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特别是在马科学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典型必修课程包括:马饲养与马房管理、马饲养与马房管理实验、马文化概论、马普通病学、马普通病学实验、马遗传资源学概论、马外貌鉴定学、马外貌鉴定学实验、马术运动与赛马等;典型的选修课包括:养马学专题、马科学专业英语、畜牧经管、马疫病学、马疫病学实验、饲草生产等。
据统计,3年前全国马术俱乐部已达到1800多家,但是马业科学本科专业还很少。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的马业科学专业尚放在动物科技学院,其专业课程与动物医学院有交叉合作。如果未来马业科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动物科技学院或者可以更名为马业科学学院,或者青岛农业大学也可以单独设立马业科学学院。
目前,“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更多出现在农学领域,如茶学、蜂学、烟草、蚕学。在工学领域,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也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应设立的实体学院为葡萄酒学院/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有必要注意一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虽然放在工学领域,但其产业链特别延伸到葡萄种植,知识和技术结构也延伸到农学领域;蜂学虽然放在农学领域,但从仿生学角度看,该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结构还与无人机的“蜂群战术”相联系,因而产业链也勾连于军事学和工学。
与葡萄酒学院类似,有普通高校曾经策划过马铃薯学院,有高职院校设立了(小)龙虾学院(以餐饮和烹饪专业为主——笔者注)。从专业设置和学院设置机理看,这些专业和学院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和学院。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文科发展框架下,“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和学院也是当下热点。问题性学术“指的是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对象,并依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去探求问题解决的学术”。与“问题性学术”相呼应,以“特定的兴趣和主题”为逻辑线索对传统院系和学科的课程重混,就会形成一类新文科专业,案例包括耶鲁大学的“种族划分,种族与移民研究”、分布十分普遍的“区域与地区研究”类型的专业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洲研究”。美国高校这类专业在理学、工学和农学中都广泛存在。当下,在区域与地区研究范围内,更细化的美国研究、俄罗斯研究、日本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本科专业,对于当下国家发展都有战略性意义。
我们的邻居日本,最近高校改革过程中也有“以问题为中心”的学院出现。据日本媒体2022年的报道,福井县立大学计划在2025年4月成立日本国内首个恐龙学系(暂定名),原因是该县是日本为数不多的恐龙化石产地。为此,福井县立大学成立了恐龙学系筹备办公室,初步规划的课程包括:恐龙学、地质、古气候学等。该校还计划在县立恐龙博物馆附近建设新校区。恐龙学其实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福井县立大学恐龙学系背后,可能包含有科普因素和旅游产业等因素。
在建设“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当的谨慎,最好以辅修专业或者微专业探路,之后再扩展到主修专业。在建设“以问题为中心”的院系过程中,需要先行调研并设立3-4年的筹建期,在筹建过程中逐步完善,或者停止筹建。这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种科学的态度。(卢晓东)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