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不仅能作为代步工具,更是能创造极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在古代生态环境状态良好,污染较少,是非常有利的畜牧业发展先决条件。
这么利国利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向来是掌握在统治的人监管的官家手中,极小部分才能被私人分摊。但是在宋代却不尽然,畜牧业的主流却握在百姓手中。这种巨大的转变,可不是统治者的自主放权这么简单。还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代,它的疆土面积却不如它的名号一样响亮,而是十分狭小。就北宋而言,当时它的国土面积就只有现在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到了南宋时期,国土面积又一次缩减。适合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大多数都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
剩下能给宋代利用的,只有些农牧混合区。我国一直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百姓大多是以种植农产品为生。农牧混合的状态,让宋代无法集中畜牧区域来管理,自然大部分的畜牧业也无法由官方主营。
宋代本身的地理局限性,虽然限制了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但是在后期的一些政治和贸易的推动下,依然蓬勃的发展起来。
地方本是狭小,自然寨还频频光顾。在两宋长达320年的时间里,发生水患465次,旱灾382次,蝗灾108次,大的瘟疫40次。这样的数据,放在哪个朝代都让人深感无奈。然而就这样的高频自然灾害,在宋代的小小区域里轮番上演。
就水患而言,大的水患不仅影响了种植业的发展,还导致大量人畜被溺死,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除此之外,水患还会导致一些疾病和瘟疫的产生。单单是水灾就是如此凶恶,何况频繁出现的其他灾害。
宋朝的政府也是苦不堪言,每每都要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赈灾。这是一个相当消耗国家内库的过程,相比于最重要的人的生命和粮食而言,家畜的生命实在是微乎其微了。这也使得在政府在畜牧业的管理上比较宽松,让更多的私营畜牧业慢慢发展起来。
不管是种植农产品还是养殖动物,不能离开适宜的气候。但很可惜的是,宋代的天气特征情况比较艰苦。据气象学家研究,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经历了一个寒暖交替的变化过程。两宋时期刚好处在第三个寒冷期,特别是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
寒冷的冬天占据了一年的三分之二,时间越往后推移冷冬越加频繁,寒冷的程度也慢慢变得强烈。家畜是恒温动物,当温度下降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就会产生病变,导致死亡。而且低温不利于动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繁殖力大大减少。
在寒冷的气候下往往有许多家畜冻死冻伤。这就使得牲畜的生存环境,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
宋代比不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朝代,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不可能大量投入到这些动物的养殖中来。相反把牲畜的养殖分散给各个私户养殖和维护是最好的方法,又能保障产量,又能保证质量,一举多得。
宋朝初期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割据混乱的历史局面,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权,这位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官营的畜牧业也是得到过很好的发展的。
但是到了宋真宗以后,由于统治者政治眼光的短浅,以及其他因素,整个国家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官营畜牧业自然也随着统治者政权的松散而衰弱。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牧马业。在北宋中后期,王安石等改革派主张废除监牧,这使得马匹的产量瞬间下降。
并且国家政策又在其中摇摆不定,一会一个政策,这让负责的官员很是为难。造成管理上的诸多不便,牧马业也因此大受打击,备受摧残。马业作为当时需求量最大的畜牧业即使如此,其他的官营畜牧业自是不用说,也经历着悲惨的命运。
官营畜牧业的逐渐衰落,但是对于牲畜的需求却没有减少。这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大地促进了民间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宋神宗元丰年间实行保马法,“使马计产养马,”结果出现了“畜马者众,马不可得,民至持金帛买马于江淮”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牧马业的发展。
在一些重大节日,国家颁布禁屠诏令,对保护和发展畜牧业有重大意义。宋政府制订一些关于畜牧业的律令条文,如宋初《宋刑统》和南宋中期的《庆元条法事类》等,从法律上保障农户对私有畜产的所有权,促进了民间畜牧业的发展。
古代的战争里牲畜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军事形势紧张,战乱频繁时,国家就会向民间购买马匹、驴、骡等大牲畜,用于骑乘和交通运输,扩大对牲畜的需求。为满足军事需求,官方甚至强迫民间饲养马、驴等牲畜,这样的做法直接引发了民间畜牧业的大力发展。
而战争又会导致大批牲畜的死亡,如果战败了更是对畜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假如畜牧业都集中由官方养殖管理,很难做到再次供应。而民间饲养就使得这样的一个问题得以解决,是非常利国利民的方案。
宋代的自然条件和统治者的政权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宋代的经济发展却一直在历史上拥有着一席之地。宋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乃至达到我国古代自汉唐以来社会经济的顶峰。这一方面离不开畜牧业和农业的共同作用。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下,随着土地公垦殖面积的持续不断的增加,百姓越发发现需要大量的家畜来代替耕牛的劳作。这无疑是给民间畜牧业提供了动力,在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一些手工业也开始寻求大量的畜牧业作为原料。如皮革加工。毛纺织等,这从客观上也刺激了民间畜牧业的发展。
在宋代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完备的交通、通讯体系,叫做驿递制度。从北方的沿边地带到烟瘴之地的岭南,全国分不了大大小小的驿站和递铺,驿递铺中有用以驮运物资和传递信息的驿马、驿驴、驿驼等,扩大了对马、驴、驼等大牲畜的需求量,这使得租赁业开始兴盛。
宋代300多年来的茶马贸易,往往动用数以万计的牲畜驮运茶叶,这些牲畜有一部分来自官方的。但是所需数量之大,官方的供应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一些富商大贾和一般小贩为了运输商品,就经常从民间租赁牲畜。这就极大地加速了民间畜牧业的发展和兴盛。
经济的巨大发展无疑会带动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繁荣,百姓们对于活畜、肉、蛋、奶的需求开始增加。宋代的人就非常喜好吃羊肉,全国上下都有这一嗜好。人们把羊肉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在节日和宴会上出现。
随着民间畜牧业的急速发展,这种需求和嗜好愈发蓬勃起来了。大小餐馆里,各种畜牧业的食品产物经过加工,被呈现在大众面前。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民间的畜牧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大,成为宋代畜牧业的顶梁柱。
不管是出于迫不得已,还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宋代民间畜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超过了官方畜牧业的发展。这不仅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富足感。
减少了国家可能对畜牧业造成的弊端,提高了百姓对于畜牧业的积极性,这是非常利国利民的举措。人们在不断地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