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当前畜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既与消费尚在恢复有关,也与畜禽品种自身的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关。生猪养殖要适度合理去产能、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奶牛养殖要稳收购、拓需求,肉牛养殖要稳产能、提效率。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今年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肉蛋奶产量有望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不断夯实。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1.8%,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鸡蛋、食用油、牛羊肉、禽肉类和水产品价格降幅在1.1%至10.5%之间,降幅均有扩大。不难发现,产业面临提质增效的压力。
畜牧业关系国计民生,菜篮子里不能没有肉蛋奶。今年以来,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处于低位,消费者得到实惠。不过,养殖效益下降甚至会出现亏损,一些养殖场户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2023年第48周,河北省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集市交易价格分别同比下降42.4%、11.0%、11.0%、17.1%。青海黄南州前三季度当地牲畜出栏总量同比增长7.62%,但因价格持续低迷制约畜牧业发展。
以生猪产业来看,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同比下降曾超过40%,猪粮比价连续多周低于盈亏平衡点。前三季度,头部上市猪企全面亏损,根本原因在于供应过剩、需求不足。为推动生猪价格回升,国家日前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针对明年春节后也许会出现的消费淡季与出栏增加“两碰头”,有关部门提示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
产能过剩是当前畜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既与经济提高速度放缓、消费尚在恢复有关,也与畜禽品种自身的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关。产能少了,有困扰,是物价上涨的压力,消费者不够吃的苦恼;产能多了,也有困扰,是行业利润下行的压力,养殖户不够稳的苦恼。两类困扰都影响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畜牧业发展从而稳定产出肉蛋奶,不仅要关注其紧平衡时价格持续上涨拉动CPI的压力,还要关注其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时如何保护基础产能的压力。
要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逐步的提升发展质量。纵观畜牧业发展历史,尽管遭遇过各类困难,但行业始终能向上,养殖场户得到进化。当然,产需绝对平衡只是理想状态,在一些范围内波动,可完全接受。有较动时,自然要重视但也无需过于担忧。无论市场自身调节,还是政府调控措施,目的都是引导经营主体科学决策和推动产能回归合理区间。当前,生猪养殖要适度合理去产能、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奶牛养殖要稳收购、拓需求,肉牛养殖要稳产能、提效率。
眼下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价格,但不能只看到价格问题。过去,主要强调产量,供给充足可以“一俊遮百丑”。如今,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下,“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畜牧业由此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生产端,生态约束趋紧,饲料资源短缺,成本居高不下,动物疫病风险犹存。二是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不够强,散户现代化转型困难较多,品牌作用发挥弱,生产、加工、销售存在脱节情况。三是贸易端,随着各类自贸协定实施,进口畜禽产品冲击开始显现,进口量虽不是很大但在某些时点有信号放大效应。
长远看,政府部门要着力稳基础政策、稳基础产能、稳动物疫情形势,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引导生产者“按需定产”,更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多元需求。还以生猪为例,要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让养猪无后顾之忧。经营主体则要主攻关键制约,千方百计节本增效,在品种引进、圈舍建设、绿色发展、智慧养殖、品牌建设等方面谋求一技之长。跑赢均线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长久生存。
要强调的是,行业越是面对困难,越要重视中小经营主体。大型畜牧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用更多现代化元素带动中小养殖户。例如,奶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要稳定生鲜乳收购,加大融资、技术等帮扶力度,帮助中小奶农渡过难关。各地要抓大不放小,毕竟大从小而来,何况从数量上看,小依然是大多数。畜牧业,加油!(乔金亮)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